background-e
2016
Jan
THU
21
返回
愛自己最好的方法

我如何能愛自己呢?我愛自己嗎?還是我「覺得」我愛自己?

若果愛是無條件的、能包容一切的話,那我們可以去看看自己有多包容自己的種種來評定自愛的程度。

提起愛自己,很多時我們會覺得:「如果我能瘦多十磅,我會愛自己多些、」「如果我能得到那份工,我覺得自我感覺會良好一點、」「如果我找到『他』,我會覺得我的被愛指數會高些。」我們有意無意地就被這些外在條件去定義著自我價值。

有很多年我都會用這些「身外物」去評定自己的個人價值。我以為只要我不斷努力,總有一天我會「達標」,到時我就能放鬆,享受著站在高處的滿足狀態。但有趣的是:當越擁有的多,越覺得不夠,還是可以再好一些。。。雖然從表面看上去好像很進取的一件事,但其實我覺得那些不斷往外求的日子跟一些癮君子沒大分別,只是我並非靠毒品,而是靠更酷的瑜伽動作、更大陣容的課程、教授更多的人等等,總之就沒完沒了。

這樣往外跑的日子維持了好一陣子,確實我得到很多,但同時間我亦覺得疲憊不堪。有時沒太忙,慢下來時,我察覺到有一層薄薄的煩躁及恐懼感的存在,想:「如果我不能再創高峰那怎麼辦?」我發現人越爬得高,那份無名的不安就會越大,就越怕「守不住」或掉下來。

我發現若果我不好好照顧這出自內心的恐懼不安感的話,無論我到哪裡,我都會被它推著走,會介意他人的眼光、意見等;要停止這惡循環就必須要從內開始著手。

當我去留意自己的不安時,我發現原來這些恐懼是人類共通、與生俱來的一種感受。如果沒有好好處理這種能量的話,我們很容易會呈現出各種不同形式的控制性行為或思想。因為這潛藏的不安感,我們總會因為外界的改變而變得惶恐,導致我們要往外、試圖去控制其他的人、事、或物。

如上所述,當我們越往外求,就越追求成功、名利,但我們卻越遠離問題的核心-潛藏的不安感。

要觀察或處理內在那不安確實一點都不容易,因為這些不安往往會同時帶來巨大的悲傷或沈重的感受,而這些感受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軟弱及無助。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:「要力爭上游、勝者為王」等思想,所以我們更難去看自己失敗的一面。

可是,若果我們避免潛藏的不安的話,我們就是在否定自己內在核心的一部分。就好像身體的一部分從來沒有被你接觸過。因為那一部分欠缺你的呵護,所以那區塊開始腐爛,甚至發臭。。。你發現無論你到哪裡,這種難聞的味道還像影子一樣跟著你。因為這一部分黏著你,而它的臭味讓你更加不自然、而這不自然開始影響你生活的其他部分。

若果我們要愛自己的話,我們首先要停止往外的心,處理這個發臭的傷口、控制傷勢,希望它可以慢慢療癒起來。

要處理這傷口,我們先要聆聽一下它的需求。

首先學習認知到自已內裡有著不同的感受。感受只是身體想要表達內裡體驗的一個語言-就好像紅綠燈一樣:紅或綠燈沒有代表好不好;是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令我們受苦或得樂。

我們可以先回到身體,純粹觀察身體的感受,留意我們有多少不同的感受。觀察感受時,一直保持留意著自然進出的呼吸,這樣呼吸就能幫助我們穩定於當下,不會被碎念帶走。只留意感受無常的特性,不需要去標籤好、壞、愉悅或不愉悅。就幻想自己站在山頂上,感受著風如何輕吻你的臉、風向的改變、太陽的溫暖、草動的聲音、鳥聲等。毫無加減地去感受這自然的交響曲,不留戀、不厭惡任何一個特別的感受。

這個練習有助你開始擁抱不同的感受。記著:沒有好的感受,也沒有壞的感受,它們統統都是感受而已。

當你開始把感受只看成感受時,你會慢慢能夠把不安看成為其中一種感受而已,你會能夠與它並存,與它一起呼吸。像其他感受一樣,它們有自已的日程,到適當的時候它們會淡化、離開。

你會開始有能力去擁抱各種不同的體驗。當你容許自己有不安的感覺時,你的不安會因為那具包容性的呼吸和覺知而轉化。

在任何時候都不離不棄地與自己的感受同在就是愛的表現。有不安感不是一個問題-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安-這是一個當我們不知所措時很自然產生的感受。問題反而是:我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這不安感會引致我感到沮喪(往外求)或更穩定(往內看)。

這會是愛自己一個最好的方法。

古語有云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如果你希望在你感到脆弱時有人能夠無條件地去擁抱你的話,先這樣對待自己吧。當你能無條件的去包容自己的話,你就會有一個空間去愛身邊的人。



日本語
EN